主管: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主办: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清华大学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主编:王贵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2号

    邮编:100037

    电话:010-68327259

    邮箱:jzsxkbjb@mailoa.tsinghua.edu.cn

    ISSN 2096-9368

    CN 10-1717/TU

    信息公告
    • 1
    • 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创刊90周年之际,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建筑史学刊》正式创刊发布。
    • 当前目录
      显示方式:
      建筑理论
      • 建筑之艺术性:形式美+象征性

        吴焕加

        2022(4):4-11,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02

        摘要:

        讨论何为形式美,形式美与建筑的关系。比较黑格尔、恩格斯等人的观点,认为建筑艺术是一种象征性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多样复杂,不必统一。包括建筑在内的器物——非纯粹艺术品领域,根本问题是形式与功能。 建筑形式美受制于建筑自身必需的形制,且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建筑理论。人们长期的生活积淀、分类、规范形成了形式美法则。建筑形式美的根本原则为“多样统一” 及“和谐”。在现代化转型中,建筑审美出现“正常—反常—超常”的演变层次。现在的中国建筑受到本土外来双重因素影响,并将外来因素内化,形成具有跨文化特征的中国特色现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 天津洋务学堂的兴起及建筑特征研究

        宋昆,李康,冯琳,孙艳晨

        2022(4):18-26,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04

        摘要:

        洋务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创办的新式学堂,沿袭了我国传统的院落式书院建筑的形制。因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加入,传统建筑空间不再适用,新的空间形式出现在洋务学堂校园之中。天津作为我国近代北方洋务运动的中心,早期开办的洋务学堂具有典型的特征。本文通过挖掘历史文献资料,探讨天津洋务学堂的创办与选址以及校园布局与建筑特征等问题,并通过与其他地区洋务学堂的比较,梳理出我国近代新式学堂萌芽期的建筑特点。

      • 英国工部总署远东分部及其在近代中国条约港城市的建设

        王若然,青木信夫,徐苏斌

        2022(4):63-74,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08

        摘要:

        以英国派遣皇家工程师在上海创建的英国工部总署远东分部及其人员和建筑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建立历程、考察人员派遣与流动、比较职位设置的特征及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远东分部不同时期设计的领事馆的建筑特点,分析在中国城市近代化过程中,英国官方建筑部门的建设和建筑师的流动与影响。研究证明英国工部总署远东分部在机构布局上体现出近代英国在条约港城市的建设上以上海为中心辐射东亚的整体性;在职位设置上体现了建筑相关专业分工的逐步细化;在建筑风格的演变上则反映了英国建筑师应对海外环境而进行的本土化调适,以及中西文化的近代跨地域互动与交流。

      • 法律文书视角下再探上海外滩公共空间的起源

        李颖春,孟心宇

        2022(4):75-84,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09

        摘要:

        上海外滩公共空间起源于 19 世纪后半叶的原英租界外滩,是近代中国最早一处带有休憩功能的城市滨水空间。本文基于上海档案馆藏英文文献《河滩权始末, 1845—1930》,借鉴科斯塔夫提出的“城市进程”概念,通过社会协商和空间建设的互动关系考察上海外滩公共空间的形成经过。研究发现,“西方冲击”和“华洋竞争”的二元认知框架尚不足以解释外滩公共空间的起源,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四方博弈是其得以“留作公用”的直接原因。因此,最广泛的社会参与是城市空间建设得以突破时代局限性的关键因素。

      • 布扎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另一种碰撞——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中国馆设计

        涂颖佳,徐苏斌

        2022(4):85-96,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10

        摘要:

        1900 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一方面,是由巴黎美术学院毕业的法国青年建筑师路易·马松-德图尔贝将参考图像及其受到的传统布扎体系教育相结合所完成的;另一方面,其参考图大多为近代中国北方传统官式建筑的摄影作品。而这次布扎体系与中国建筑的碰撞出现在布扎建筑师保罗·克瑞与梁思成等中国建筑先驱在美国相遇之前,与其说它是关于中国建筑设计的现代化,不如说它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被观看、研究和再现的全球化与现代化。本文试图就马松-德图尔贝的中国馆设计图进行分析,结合 1900 年巴黎世博会的历史政治背景、19 世纪末巴黎美术学院的折衷主义风潮以及近代西方在中国的摄影史, 还原中国馆设计的方法、折衷主义的参考语料库与构成原则,并寻找此中国馆建筑设计在近代西方对中国建筑景观重塑过程中的位置。

      • 清末新政影响下的沈阳近代建筑转型途径研究

        刘思铎,韩猛

        2022(4):97-106,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11

        摘要: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历史背景,沈阳近代建筑的转型呈现多路径并驾齐驱的复杂局面,抽丝剥茧, 通过对历史事件与建筑的关联性进行解析,梳理不同因素影响下建筑转型的动因与途径,是深入挖掘沈阳近代建筑转型规律的重要手段。清末新政使东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于当时东北的执政中心沈阳来说,更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变革,加速了沈阳城市近代化的进程。本文以此为背景展开近代建筑转型研究,提出该时期清政府通过自上而下推进建筑转型所呈现的“以功能为主导的城市近代化、以传统符号为装饰母题的西洋样式、与地方材料相适应的新技术”三个途径,以及转型过程中所呈现的“风格为先导、 结构为支持、功能为根本”的特点,以建筑为缩影总结异质文化在传播与引入中所体现的本土化过程。

      中国现代建筑史研究
      • 构形社会主义的上海:1959年电影《今天我休息》中的城市空间、建筑和社会性别

        赖德霖

        2022(4):107-115,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12

        摘要:

        《今天我休息》是一部反映中国“大跃进”时期上海城市生活的电影。通过空间设置和主角民警马天民在休息日为人民服务的活动,巧妙地视觉化了社会主义城市上海的社会组织、城市管理和公民的性别角色,以及用于塑造和服务这个社会的建筑和公共空间。与多数表现上海的电影强调其西式建筑、现代化设施和时尚与商业文化不同, 这部电影是对一个现代中国城市的社会主义构形。它同时引发我们进一步认识新中国对于城市和现代主义建筑的态度,以及新制度对于中国城市生活的空间与时间的管控。

      • 第一“国门”:北京站营建史考论

        刘亦师

        2022(4):116-128,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13

        摘要:

        火车站和旅馆、商场、学校等一样,是公共建筑的一种,参与塑造现代城市的面貌。但火车站的特殊性在于它既包含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精湛的装饰细部,也承载着每代人的情感记忆,作为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门户” 还具有特殊的政治、文化意义。本文首先追溯 19 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大型火车站设计方法的演进,即从专注站房本身的风格和装饰发展到注重车站与城市规划的联系,并因应铁道技术发展将铁轨和站台埋入地下以利地上空间的开发利用。文章着重论述作为 1959 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站的立项、设计和施工等历史过程,分析其设计和建造特征,并讨论北京站作为新中国“国门”的现代形象如何被建构出来,以及在实际运营中所体现的若干不足之处, 论证北京站的设计和施工是新中国建筑业十年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

      • 香港市政大厦——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的发展

        薛求理,邱越

        2022(4):143-155,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15

        摘要:

        丝分缕析香港城市发展中与市政大厦建设相关的社会制度与重要事件,阐释其背后的驱动力、施政理念、 城市特质等因素。基于市政大厦的建设情况和既有研究, 追溯香港市政大厦 20 世纪 80 年代至 21 世纪的发展历程, 总结其显著特征并对关键问题进行探究。由于制度管理、 规划策略、建筑设计等模式的不同,市政大厦可根据时代演替划分为两个阶段。从两阶段中各自抽取的四个典型案例是发展脉络的重要节点,对其深入剖析可进而由点及面地展示香港市政大厦的发展全貌。

      朱启钤及中国营造学社先贤纪念专文
      外国建筑文献与案例精选
      中国近现代建筑案例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