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刊首语

      2022(3):3-4.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3001

      摘要 (111) PDF 1.61 M (287) 收藏

      摘要:

    • >朱启钤及中国营造学社先贤纪念专文
    • 建筑——以北京城的演进为基础的历史概述

      2022(3):5-11.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3002

      摘要 (199) PDF 1.76 M (326) 收藏

      摘要:

    • A BRIEF HISTORICAL ACCOUNT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ITY OF PEKING

      2022(3):12-20.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3003

      摘要 (146) PDF 1.02 M (183) 收藏

      摘要:

    • 不该被遗忘的陶湘《〈营造法式〉校勘记》*

      2022(3):21-32.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3004

      摘要 (325) PDF 3.74 M (243) 收藏

      摘要:《〈营造法式〉校勘记》是陶湘先生在 1925 年仿宋重刊本《李明仲〈营造法式〉》发行后,为匡正阙疑,遵照朱启钤先生嘱托,专程前往沈阳以《四库全书》文溯阁本校勘后写成,1934 年 12 月刊于伪满《国立奉天图书馆季刊》第一期。然而,这篇关于《营造法式》版本校勘的重要文献,竟长期未能被学界知晓并给予应有的关注。为裨益学术研究,本文综罗相关资料,梳理该《〈营造法式〉校勘记》的来龙去脉,探寻其中彰显的朱启钤先生团结学社同仁,秉持“学术乃天下公器”信念,殚精竭虑,精诚治学的一代大家风范;以及虔心网罗年轻才俊,高风亮节地扶掖提携,奋力推进中国建筑史学光大于世界之林的道义担当。

    • 朱启钤“沟通儒匠”论探义——谨以此文纪念朱启钤先生诞辰150周年

      2022(3):33-42.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3005

      摘要 (174) PDF 2.31 M (322) 收藏

      摘要:1930 年,朱启钤在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之时,提出 “沟通儒匠,浚发智巧”之中国建筑史暨营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致力于打通经学与匠学,“一洗道器之分涂”,以明中国营造学之真义。1943 年,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绪论中,将“沟通儒匠”发展为“结构技术 + 环境思想”研究体系。惜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他未能推进对环境思想所涉及的中国古代经学之核心要义的研究。辛亥革命之后, 经学被普通教育废止,经学科被大学教育废止,学术传统中断。时至今日,如何在中国建筑史暨营造学的研究中, 理解并践行“沟通儒匠”之精神与方法,仍是一道待解难题。

    • 朱启钤与中国古典园林*

      2022(3):43-50.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3006

      摘要 (146) PDF 2.07 M (295) 收藏

      摘要:朱启钤先生将古典园林视为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一个独特的类型,予以高度关注,曾主持将北京社稷坛改造为传统园林风格的中央公园。在执掌中国营造学社期间, 朱启钤先生积极发起南北方园林研究,大力搜集、整理、 出版相关古籍史料,推进园林遗产保护,还在《哲匠录》 中为古代造园匠师作传,贡献良多。本文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回顾朱启钤先生在古典园林领域留下的印记,以作纪念。

    • 将作能钩大匠沉——朱启钤营造之学及其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学术薪传

      2022(3):51-60.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3007

      摘要 (394) PDF 2.04 M (379) 收藏

      摘要:今年是朱启钤先生诞辰 150 周年,本文通过研读朱启钤创建中国营造学社前后发表的相关重要文字,结合其独特的身世,勾勒朱启钤古建筑研究的学术图景。在中国传统与现代的转折时期,朱启钤是旧时代个别认识到传统建筑及营造匠作之价值并对其加以总结整理的学者中主要的倡导者与实践者,是承先启后的关键核心人物。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 1949 年之后,朱启钤及中国营造学社的古建筑保护理念、技术及相关实践,通过机构、 人员、资料彼此间的关联和承袭,多方面影响了北京(包括之前的“旧都”“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古代建筑修整所,以至于如今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 单士元对朱启钤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实践

      2022(3):61-70.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3008

      摘要 (426) PDF 2.16 M (268) 收藏

      摘要: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关于建筑史学研究的宏大构想,指导、影响了诸多我国第一代建筑史学家,单士元即一例典型。本文辨析朱启钤与单士元在学术观念上师承关系的构建,认为朱启钤提出的“营造学”的研究范畴和“沟通儒匠”的工作方法奠定了单士元理解中国建筑史学的基础,从而促使其从社会史学视角形成自身的治学特色。并重点剖析了新中国成立后单士元主持故宫博物院古建保护工作,在型塑故宫博物院古建保护机构时对相关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 藉群力之助,攻他山之错:早期中国营造学社核心成员刘南策事略管窥*

      2022(3):71-81.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3009

      摘要 (277) PDF 2.55 M (222) 收藏

      摘要:刘南策先生是中国营造学社创立之初即全职在社工作的核心成员之一,过往研究却对他关注不多。本文爬梳刘南策的背景履历、学社成立前后的活动经历,发现他是朱启钤先生最早延揽入社的建筑工程学专业人才,曾负责陶本《营造法式》的增附图样重绘,共商学社筹建事宜。 学社成立后,参加当时首重的《营造辞汇》编订工作,以及学社首次承接的古建筑修缮合作项目故宫角楼城台勘验等,后期进入北平市工务局。刘南策在学社早期工作中承担的制图、实物测绘等关键内容,一方面反映其学术贡献, 更重要的是侧面呈现出朱启钤先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路线认识,及其组织开展中国营造学社工作的过程中, 对实物调查、图释表达等现代建筑学方法和专业人才一以贯之的重视。

    • 匠作拾珍:营造算例早期研究历程回溯

      2022(3):82-91.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3010

      摘要 (326) PDF 3.18 M (303) 收藏

      摘要:“营造算例”是中国营造学社搜集汇编的工匠秘传抄册的统称,曾被公认为工匠体系的营造精要而备受瞩目。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相关史料,挖掘研究细节,还原营造算例的发现与早期研究历程的史实。通过分析算例研究者所处社会环境与个人状态,解读其在研究实践中的动因,进而揭示朱启钤在算例的研究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深厚学术造诣和卓越组织能力。

    • 中国营造学社与国立北平图书馆

      2022(3):92-103.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3011

      摘要 (459) PDF 2.08 M (418) 收藏

      摘要:20 世纪 30 年代创立伊始,中国营造学社就与国立北平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展开了密切协作, 包括样式雷图档及穆麟德藏书等特色文献的入藏、样式雷图档等文献的编目整理与研究等。本文详细梳理中国营造学社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缘起、合作等,介绍国图当前在古建、营造等领域提供的服务,继而展望国图未来的定位与功能。

    • 朱启钤《女红传征略》对女性工匠研究的意义*

      2022(3):104-109.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3012

      摘要 (281) PDF 2.09 M (326) 收藏

      摘要:《女红传征略》的编纂是朱启钤《哲匠录》酝酿成形的重要推导力量。作为其关于“哲匠”资料整理的宏伟计划的最初完成部分,《女红传征略》是 20 世纪初有关中国古代女性工匠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参考资料集之一。在这本书里,朱启钤收集记录了古代众多的“女红”工匠,其有关 “绣工”方面的资料尤为丰富。本文从《哲匠录》中将“女红”作为研究主体的《女红传征略》出发,特别对其中关于 “女德”的隐喻以及以古代“绣工”为代表的“女红”的研究展开分析,并旁涉丁佩《绣谱》及沈寿《雪宧绣谱》所透露的相关信息,共同探讨古代女性工匠形象所发生的改变。

    • >中国建筑史专题
    • 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可能原状再探讨

      2022(3):110-121.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3013

      摘要 (542) PDF 2.60 M (392) 收藏

      摘要:20 世纪 80 年代,笔者曾关注永宁寺塔研究,尝试做过相关原状可能性探讨,因缺乏资料而中辍。20 世纪 90 年代在考古资料基础上,先后两位建筑史学者对永宁寺塔进行了原创性复原研究。之后笔者因某一因缘再次参与到永宁寺塔复原探究中,基于永宁寺塔史料记载与考古发掘中存在的数字“七”之特征,结合相近时代中日佛塔在塔身比例上的比例规则,完成一篇可能原状复原探讨。但对这一研究中的比例与数字,始终存有一些质疑。之后几年, 笔者又对考古遗址平面及塔身高度记载中存在的数字“九”, 及这一数字在塔身平面与高度比例中可能存在的数据与比例控制作用,进行了再思考与再分析,同时对之前复原中的塔内土坯中心塔柱也作了分析与探讨。本文是在这一思考与研究基础上的一个新成果。

    • 《营造法式》研读笔记二则

      2022(3):122-125.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3014

      摘要 (180) PDF 2.16 M (288) 收藏

      摘要:宋代《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中八个材等的划定究竟采用了何种方法,是建筑史学界不断尝试解读诠释的一个问题。第一篇研读笔记试图表明,古代木构建筑的用材与建筑开间尺寸(间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因此在划分材等时也很可能有基于这方面的考虑,使之适用于比较常用的间广尺寸。另一篇则关于《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中的一处条文,认为其中有可能存在文字前后错置的现象。

    • 算法在儒匠之间:应县木塔平面丈尺假说续论*

      2022(3):126-135.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3015

      摘要 (273) PDF 2.60 M (279) 收藏

      摘要:本文从讨论张十庆先生《〈营造法式〉八棱模式与应县木塔的尺度设计》入手,尝试构建八棱引申算法的运用场景,并借助新测绘数据和对匠人工作方法进行追溯,最终验证并局部修正了清华研究团队既有的木塔平面丈尺假说。

    • 辽代密檐式砖塔塔身壁面构成探研*

      2022(3):136-153.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3016

      摘要 (199) PDF 2.74 M (283) 收藏

      摘要:辽代砖塔处于我国古塔发展历程中的繁丽时期, 独特的社会环境造就其极具时代特征的塔身壁面构成。本文选择 52 座辽代密檐塔为样本,对其塔身壁面部分展开系统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辽代密檐式砖塔的塔身构成分属“门窗”及“造像”两大模式,计有“单核心”“双核心”“变体”以及“门窗”四种基础构图,其间可细分出十余种具体构成组合,内蕴显明的地域性特征以及成熟的构成逻辑。

    • 西南崖墓建筑史学研究价值再认识*

      2022(3):154-163.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3017

      摘要 (205) PDF 2.90 M (279) 收藏

      摘要:崖墓是东汉时期西南地区常见的一种墓葬,以凿山为室的方式在崖壁上获得空间,并以仿木构形式处理墓室。约百年前西方学者掀起了中国西南崖墓的考古热潮, 将其是居所还是墓葬之辨推进到将其视为独立的建筑类型进行研究,随后中国营造学社在西南工作逾八年,将崖墓从乡土史纳入国家学科史进行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本文以崖墓群所共处的结构危机为背景,从崖墓与汉代建筑史研究、新史料的发掘、岩凿结构与石仿木认知等方面, 对西南崖墓的建筑史学价值进行研究和再认识。

    • 巴蜀地区明代木构建筑研究价值及营造学社相关研究初探——兼论巴蜀地区明代木构建筑研究现状及展望*

      2022(3):164-176.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3018

      摘要 (172) PDF 2.32 M (270) 收藏

      摘要:巴蜀地区明代木构建筑遗存丰富,技术、艺术成就突出,在巴蜀地区木构技术发展史中具有独特性,也是中国明代木构建筑营造史研究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巴蜀地区明代木构建筑的研究始于中国营造学社在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调查;其间,中国营造学社收集了 30 余处明代木构建筑的一手资料,并对部分单体建筑和明代木构总体营造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这些研究奠定了巴蜀明代木构建筑研究的基础,展现了巴蜀明代木构建筑的价值,也拓展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的维度。之后,特别是近 10 年,巴蜀明代木构建筑备受关注,有很多新成果涌现,但也仍有许多研究有待进行。一方面,巴蜀地区官式建筑、大式木构建筑研究需要继续深化;另一方面,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中的小木作、彩画、瓦石作等研究亦亟待开展。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