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刊首语

      2022(4):3-3.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01

      摘要 (49) PDF 1.31 M (314) 收藏

      摘要:

    • >建筑理论
    • 建筑之艺术性:形式美+象征性

      2022(4):4-11.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02

      摘要 (117) PDF 2.50 M (460) 收藏

      摘要:讨论何为形式美,形式美与建筑的关系。比较黑格尔、恩格斯等人的观点,认为建筑艺术是一种象征性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多样复杂,不必统一。包括建筑在内的器物——非纯粹艺术品领域,根本问题是形式与功能。 建筑形式美受制于建筑自身必需的形制,且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建筑理论。人们长期的生活积淀、分类、规范形成了形式美法则。建筑形式美的根本原则为“多样统一” 及“和谐”。在现代化转型中,建筑审美出现“正常—反常—超常”的演变层次。现在的中国建筑受到本土外来双重因素影响,并将外来因素内化,形成具有跨文化特征的中国特色现代建筑。

    •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2022(4):12-17.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03

      摘要 (169) PDF 3.62 M (352) 收藏

      摘要:林徽音先生多才多艺,在从事诗文创作、建筑教学、古建筑调查和建筑史研究的同时,还为许多杂志和诗集设计过封面。本文首次论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至第七卷共 17 册的 8 种封面为林徽音的设计作品,这些设计分别结合了唐代斗栱图案、汉唐雕饰图案、古代玉饰图案和版刻建筑总图等,是其对中国营造学社、营造学和文化人类学作出的一项独特贡献。

    • 天津洋务学堂的兴起及建筑特征研究

      2022(4):18-26.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04

      摘要 (178) PDF 4.96 M (544) 收藏

      摘要:洋务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创办的新式学堂,沿袭了我国传统的院落式书院建筑的形制。因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加入,传统建筑空间不再适用,新的空间形式出现在洋务学堂校园之中。天津作为我国近代北方洋务运动的中心,早期开办的洋务学堂具有典型的特征。本文通过挖掘历史文献资料,探讨天津洋务学堂的创办与选址以及校园布局与建筑特征等问题,并通过与其他地区洋务学堂的比较,梳理出我国近代新式学堂萌芽期的建筑特点。

    • 国立中央大学新校园迁建事件考述(1933—1937)

      2022(4):27-36.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05

      摘要 (55) PDF 10.87 M (490) 收藏

      摘要:聚焦于历史考述,综合各种档案、图纸和日记等信息对国立中央大学这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都最高学府在 1933—1937 年进行的新校园迁建事件进行完整史料爬梳和史实回溯,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铺陈其校园建设过程的筹划酝酿、择址谋略、各阶段校园设计等迁建事件,突出其新校迁建历史所呈现出的国族定位,明确这一已化作云烟的校园所具备的多重学术意义。

    • 抗战与重建——杨廷宝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实践活动研究(1938—1948)

      2022(4):37-49.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06

      摘要 (37) PDF 10.30 M (488) 收藏

      摘要:从建设机构视角出发,依靠文献分析、档案挖掘和现场踏勘等方法,探查出早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基泰工程司的两条联络线索,详述 1938—1948 年间杨廷宝参与机构技术咨询与设计实践的活动经历,将其出国考察的技术哲思与归国后的重建项目协同研究,讨论基泰工程司的战后建筑设计策略,构建资源委员会与基泰工程司的协作时间轴。

    • 日本建筑师在大连的建设活动及业务转型(1908—1937)

      2022(4):50-62.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07

      摘要 (121) PDF 10.19 M (444) 收藏

      摘要: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占据旅大地区,出于工程建设的需要,大量日本建筑师随之而来。本文首先梳理日本殖民当局、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民间建筑施工组织及建筑师群体在大连的建设活动 ;其次,具体剖析大连港附属建筑的设计轨迹、营造思想和建筑技艺,以期呈现港湾建筑走向现代性的进程

    • 英国工部总署远东分部及其在近代中国条约港城市的建设

      2022(4):63-74.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08

      摘要 (130) PDF 4.76 M (441) 收藏

      摘要:以英国派遣皇家工程师在上海创建的英国工部总署远东分部及其人员和建筑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建立历程、考察人员派遣与流动、比较职位设置的特征及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远东分部不同时期设计的领事馆的建筑特点,分析在中国城市近代化过程中,英国官方建筑部门的建设和建筑师的流动与影响。研究证明英国工部总署远东分部在机构布局上体现出近代英国在条约港城市的建设上以上海为中心辐射东亚的整体性;在职位设置上体现了建筑相关专业分工的逐步细化;在建筑风格的演变上则反映了英国建筑师应对海外环境而进行的本土化调适,以及中西文化的近代跨地域互动与交流。

    • 法律文书视角下再探上海外滩公共空间的起源

      2022(4):75-84.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09

      摘要 (32) PDF 4.28 M (380) 收藏

      摘要:上海外滩公共空间起源于 19 世纪后半叶的原英租界外滩,是近代中国最早一处带有休憩功能的城市滨水空间。本文基于上海档案馆藏英文文献《河滩权始末, 1845—1930》,借鉴科斯塔夫提出的“城市进程”概念,通过社会协商和空间建设的互动关系考察上海外滩公共空间的形成经过。研究发现,“西方冲击”和“华洋竞争”的二元认知框架尚不足以解释外滩公共空间的起源,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四方博弈是其得以“留作公用”的直接原因。因此,最广泛的社会参与是城市空间建设得以突破时代局限性的关键因素。

    • 布扎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另一种碰撞——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中国馆设计

      2022(4):85-96.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10

      摘要 (125) PDF 10.89 M (495) 收藏

      摘要:1900 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一方面,是由巴黎美术学院毕业的法国青年建筑师路易·马松-德图尔贝将参考图像及其受到的传统布扎体系教育相结合所完成的;另一方面,其参考图大多为近代中国北方传统官式建筑的摄影作品。而这次布扎体系与中国建筑的碰撞出现在布扎建筑师保罗·克瑞与梁思成等中国建筑先驱在美国相遇之前,与其说它是关于中国建筑设计的现代化,不如说它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被观看、研究和再现的全球化与现代化。本文试图就马松-德图尔贝的中国馆设计图进行分析,结合 1900 年巴黎世博会的历史政治背景、19 世纪末巴黎美术学院的折衷主义风潮以及近代西方在中国的摄影史, 还原中国馆设计的方法、折衷主义的参考语料库与构成原则,并寻找此中国馆建筑设计在近代西方对中国建筑景观重塑过程中的位置。

    • 清末新政影响下的沈阳近代建筑转型途径研究

      2022(4):97-106.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11

      摘要 (108) PDF 7.34 M (303) 收藏

      摘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历史背景,沈阳近代建筑的转型呈现多路径并驾齐驱的复杂局面,抽丝剥茧, 通过对历史事件与建筑的关联性进行解析,梳理不同因素影响下建筑转型的动因与途径,是深入挖掘沈阳近代建筑转型规律的重要手段。清末新政使东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于当时东北的执政中心沈阳来说,更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变革,加速了沈阳城市近代化的进程。本文以此为背景展开近代建筑转型研究,提出该时期清政府通过自上而下推进建筑转型所呈现的“以功能为主导的城市近代化、以传统符号为装饰母题的西洋样式、与地方材料相适应的新技术”三个途径,以及转型过程中所呈现的“风格为先导、 结构为支持、功能为根本”的特点,以建筑为缩影总结异质文化在传播与引入中所体现的本土化过程。

    • >中国现代建筑史研究
    • 构形社会主义的上海:1959年电影《今天我休息》中的城市空间、建筑和社会性别

      2022(4):107-115.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12

      摘要 (154) PDF 4.20 M (427) 收藏

      摘要:《今天我休息》是一部反映中国“大跃进”时期上海城市生活的电影。通过空间设置和主角民警马天民在休息日为人民服务的活动,巧妙地视觉化了社会主义城市上海的社会组织、城市管理和公民的性别角色,以及用于塑造和服务这个社会的建筑和公共空间。与多数表现上海的电影强调其西式建筑、现代化设施和时尚与商业文化不同, 这部电影是对一个现代中国城市的社会主义构形。它同时引发我们进一步认识新中国对于城市和现代主义建筑的态度,以及新制度对于中国城市生活的空间与时间的管控。

    • 第一“国门”:北京站营建史考论

      2022(4):116-128.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13

      摘要 (99) PDF 9.89 M (353) 收藏

      摘要:火车站和旅馆、商场、学校等一样,是公共建筑的一种,参与塑造现代城市的面貌。但火车站的特殊性在于它既包含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精湛的装饰细部,也承载着每代人的情感记忆,作为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门户” 还具有特殊的政治、文化意义。本文首先追溯 19 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大型火车站设计方法的演进,即从专注站房本身的风格和装饰发展到注重车站与城市规划的联系,并因应铁道技术发展将铁轨和站台埋入地下以利地上空间的开发利用。文章着重论述作为 1959 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站的立项、设计和施工等历史过程,分析其设计和建造特征,并讨论北京站作为新中国“国门”的现代形象如何被建构出来,以及在实际运营中所体现的若干不足之处, 论证北京站的设计和施工是新中国建筑业十年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

    • 5000人大会堂与55米跨度薄壳:从顺德人民礼堂看20世纪50年代钢筋混凝土壳体结构的技术流动

      2022(4):129-142.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14

      摘要 (46) PDF 11.96 M (415) 收藏

      摘要:1959 年建成的用以召开 5000 人大会的顺德人民礼堂,为彼时全国最大跨度(55.04 米)的钢筋混凝土薄壳建筑和规模最大的县级礼堂。通过历史档案整理、口述史访谈和实地调查,梳理顺德人民礼堂从擘画到实现的过程, 探讨其建筑设计、结构计算和施工中的关键,兼及地方实践与技术流动之间的关系。认为顺德人民礼堂的空间设计以广州中山纪念堂为蓝本,结构计算与设计参照了苏联同类建筑并吸收了华南工学院的工程经验,施工中土洋并举, 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得以在 11 个月内建成。

    • 香港市政大厦——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的发展

      2022(4):143-155.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15

      摘要 (28) PDF 8.29 M (384) 收藏

      摘要:丝分缕析香港城市发展中与市政大厦建设相关的社会制度与重要事件,阐释其背后的驱动力、施政理念、 城市特质等因素。基于市政大厦的建设情况和既有研究, 追溯香港市政大厦 20 世纪 80 年代至 21 世纪的发展历程, 总结其显著特征并对关键问题进行探究。由于制度管理、 规划策略、建筑设计等模式的不同,市政大厦可根据时代演替划分为两个阶段。从两阶段中各自抽取的四个典型案例是发展脉络的重要节点,对其深入剖析可进而由点及面地展示香港市政大厦的发展全貌。

    • >朱启钤及中国营造学社先贤纪念专文
    • 朱启钤诗文著作系年辑目

      2022(4):156-169.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16

      摘要 (151) PDF 1.94 M (345) 收藏

      摘要:系统搜集朱启钤一生各个阶段的著作,包括诗词、 电报、信函、奏呈、文件、文章、序跋等,同时对与朱启钤关系较密切的书籍、报告进行整理,考证其写作时间、 人物关系渊源以及相关隐藏信息,汇成系年辑目,以此纪念朱启钤先生诞辰 150 周年。

    • >外国建筑文献与案例精选
    • 维特鲁威关于建筑是其他技艺起点的讨论

      2022(4):170-170.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17

      摘要 (25) PDF 1.23 M (268) 收藏

      摘要:

    • >中国近现代建筑案例精选
    • 汉口江汉关大楼简述

      2022(4):171-175.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18

      摘要 (38) PDF 7.67 M (359) 收藏

      摘要:

    • “建筑理论史研究”专辑征稿启事

      2022(4):176-176.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4019

      摘要 (49) PDF 817.14 K (224)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