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康熙《皇城宫殿衙署图》解读(中)*
    王其亨,张凤梧
    2021, 2(1):4-18.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1002
    [摘要](1461) [HTML](0) [PDF 3.49 M](3598)
    摘要:
    康熙八年(1669)《皇城宫殿衙署图》是现知最早的有关古都北京皇城建筑布局的皇家舆图。1934 年刘敦桢先生在国立北平图书馆获见该图,惊叹为推求北京皇城宫苑明清交替之状不可或缺的稀有秘笈。旋因避祸战乱,该图自 1935 年 11 月后历尽坎坷,辗转流徙,直到 2008 年方现身台北故宫博物院展览,学界长期无缘利用,滞碍了相关研究。2013 年天津大学幸获高仿复制版,大量细节得以认知。为裨益学术,便于利用,本文综罗相关文献,谨以发现、流转、诠读、歧见、新识诸项,概略归纳有关该图的研究心得,奉呈并叩教方家。
    2  康熙《皇城宫殿衙署图》解读(上)*
    王其亨,张凤梧
    2020, 1(1):8-19.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04
    [摘要](1289) [HTML](0) [PDF 10.50 M](3131)
    摘要:
    康熙八年(1669)《皇城宫殿衙署图》是现知最早的有关古都北京皇城建筑布局的皇家舆图。1934 年刘敦桢先生在国立北平图书馆获见该图,惊叹为推求北京皇城宫苑明清交替之状不可或缺的稀有秘笈。旋因避祸战乱,该图自 1935 年 11 月后历尽坎坷,辗转流徙,直到 2008 年方现身台北故宫博物院展览,学界长期无缘利用,滞碍了相关研究。2013 年天津大学幸获高仿复制版,大量细节得以认知。为裨益学术,便于利用,本文综罗相关文献,谨以发现、流转、诠读、歧见、新识诸项,概略归纳有关该图的研究心得,奉呈并叩教方家。
    3  忧伤与欢愉——圣卡塔尔多公墓与布里昂墓园
    青锋
    2020, 1(1):159-167.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16
    [摘要](1227) [HTML](0) [PDF 3.57 M](1730)
    摘要:
    在完成了布里昂墓园的设计之后,卡洛 · 斯卡帕曾提到他为摩德纳一个墓地项目所做的设想,这个项目很可能就是后来阿尔多 · 罗西通过竞赛获胜并建造的圣卡塔尔多公墓。作为罗西最典型的设计,摩德纳墓地展现出的死寂氛围与德 · 基里科的形而上学绘画之家有强烈的相似性。本文首先分析了这种相似性现象的理论内涵。本文指出摩德纳陵墓的“死寂”氛围强烈地体现出现代性中二元论带来的分裂与困境。与之相反,卡洛 · 斯卡帕的布里昂墓地所展现的则是一种平和与欢愉的气质,本文将借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理论中汇聚与安居的理念来讨论斯卡帕设计的特殊意义。最终,文章提出,卡洛 · 斯卡帕的作品实际上提供了应对二元论困境的一种解答,也就是通过对存在及其源泉的尊重,来对抗缺乏价值基础的忧伤与荒芜。
    4  故宫本《营造法式》图样研究(五)*——《营造法式》平棊形制及彩画探微
    陈彤
    2020, 1(1):79-100.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10
    [摘要](1215) [HTML](0) [PDF 13.06 M](2610)
    摘要:
    本文通过精细复原故宫本《营造法式》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所载平棊小木作和彩画图样,结合制度和功限的相关记述,对《营造法式》平棊图样的绘制特点及平棊的形制、彩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5  山西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内檐彩画复原研究*
    蒋雨彤,李路珂,赵令杰
    2021, 2(1):58-75.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1007
    [摘要](947) [HTML](0) [PDF 3.37 M](3113)
    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山西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的内檐彩画。文章基于 2015—2017 年间的数次实地勘察和高清数字化影像采集,全面记录彩画的现状信息,辨析和梳理该殿宇内檐现存的彩画样式及壁画中建筑形象上的色彩装饰,并从纹样形制、施绘色彩两个角度总结其特征及与 《营造法式》“彩画作”相关部分的关联。并以复原性摹绘的方式,试图尽可能还原开化寺大雄宝殿内檐各构件及整体彩画的理想效果。
    6  天地圆方塔像合一——应县木塔室内空间与塑像群构图比例探析*
    王南,王卓男,郑虹玉
    2021(2):71-94.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2010
    [摘要](889) [HTML](0) [PDF 10.75 M](2077)
    摘要:
    应县木塔各层皆设有塑像,目前仍存 26 尊,整座木塔仿佛一座沿垂直方向层层垒叠的立体佛寺。木塔的室内空间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乃是为各层塑像“量身定做”。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应县木塔的建筑和各层塑像 (包括首层壁画)进行测绘,结合对测绘图的几何作图与实测数据分析,发现并指出: 第一,应县木塔各层的室内空间与塑像群之间,有着极其清晰的构图比例,尤其体现在各层层高与佛像高度的比例关系上。 第二,木塔每层塑像群内部,各像之间也存在清楚明了的比例关系。 第三,全塔 26 尊塑像几乎每一尊塑像自身也有着十分经典的构图比例,并且按照不同类型有着明晰的规律。 第四,木塔三、五层佛像通高之和,二、四层佛像通高之和,与首层大佛通高呈 3∶4∶5(即“勾三股四弦五”)比例关系,并与各层像设布置所反映的佛教教义、仪轨契合。第五,木塔首层大佛通高不仅是各层佛像通高的模度,也是木塔建筑的模度之一,等于木塔总高(不含台基) 的 1/6。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总结出应县木塔室内空间与塑像中运用最多的几种经典比例,包括 、3∶2、5∶3(或 8∶5)以及9∶5,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诸如《周髀算经》《营造法式》等古代文献所载“圆方图”“方圆图” 等所反映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周易》中的“参天两地而倚数”“九五之尊”等观念;并且很可能与佛教密宗的 “曼荼罗”图式、西方的“黄金分割比”等有所关联,值得深入探究。
    7  日本木作技术书《镰仓造营名目》中的禅宗样斗栱构成与设计方法(其一):与《营造法式》的比较研究
    坂本忠规,包慕萍
    2020, 1(1):101-112.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11
    [摘要](881) [HTML](0) [PDF 6.16 M](3319)
    摘要:
    本文以 13—19 世纪镰仓建长寺木匠世家河内家族流传下来的建筑技术书籍《镰仓造营名目》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其中记述的禅宗样斗栱的构成与设计方法,继而将其与中国建筑技术书《营造法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最终确认了中日均有以栱木尺寸为基准单位进行设计的做法, 而使用等距控制线以及使用椽子尺寸为基本尺寸单位等做法为日本改进之后的日本化技法。
    8  两宋时期苏州瑞光塔的修缮工程*
    王书林
    2021, 2(1):76-85.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1008
    [摘要](843) [HTML](0) [PDF 2.44 M](2227)
    摘要:
    苏州瑞光塔是南方地区宋代建筑研究的重要实例, 其建造时间为北宋景德元年至天圣八年(1004—1030)。不过,从瑞光塔现存建筑形制分析,其塔基、铺地、柱额、 铺作、天花、壸门样式等都存在后世维修的痕迹。通过整理瑞光塔的建造和维修历史,观察维修痕迹和构件叠压关系,梳理建造逻辑,可确定瑞光塔在两宋时期经过了北宋宣和和南宋淳熙两次较大规模的修缮工程,且两次修缮因出资者和修缮目的不同产生了修缮位置和修缮方式的差异。
    9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图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提供
    2020, 1(1):173-176.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18
    [摘要](758) [HTML](0) [PDF 7.69 M](2072)
    摘要:
    10  北京私家园林研究再补*
    贾珺
    2021, 2(1):86-99.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1009
    [摘要](701) [HTML](0) [PDF 2.46 M](2617)
    摘要:
    北京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 历史上盛极一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考证,对明清时期的 26 座北京私家园林作进一步的探究,梳理新的园史沿革资料,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园林布局、造园意匠作更多的分析。
    11  《营造法式》栱长构成及其意义的再探讨
    张十庆
    2022(1):4-10.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1001
    [摘要](694) [HTML](0) [PDF 2.00 M](1221)
    摘要:
    基于已有讨论,学界对《营造法式》栱长制度及其构成关系的认识得以逐渐清晰,然在令栱构成这一问题上仍存疑问。本文试图基于斗型与斗纹的关联性,在更广视野下寻找线索和答案,对《营造法式》栱长构成及其意义再作探讨。
    12  略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媒介——从萃赏楼烫样残片谈起*
    刘畅,李越,刘仁皓,文雯
    2020, 1(1):20-30.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05
    [摘要](656) [HTML](0) [PDF 5.84 M](1743)
    摘要:
    本文聚焦 2019 年故宫博物院宁寿宫萃赏楼保护工程期间发现的烫样残片,通过结合萃赏楼建造历史背景, 分析烫样残片的材料工艺和形式特点,推测其原始使用语境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展开讨论烫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媒介——木样、烫样、图样、术语——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能够反映出的清代宫廷建筑设计工作的运行模式、规则和行业特点。
    13  从地栿做法看中国古代木构技术的特色
    张十庆
    2021, 2(1):46-57.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1006
    [摘要](651) [HTML](0) [PDF 3.14 M](2304)
    摘要: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技术发展进程中,柱脚构造做法始终是一重要节点,而柱脚构造做法中,地栿又是一重要而关键的构件。本文以柱脚构造做法的线索,梳理辨析地栿及其关联构件的性质、特色,探讨柱脚构造做法的相关问题及其在木构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并希望以此特定视角,认识中国古代木构技术发展的特色。
    14  20世纪20年代北洋政府时期的清华校园建设*
    刘亦师
    2020, 1(1):147-158.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15
    [摘要](646) [HTML](0) [PDF 6.24 M](1629)
    摘要:
    清华校园的近代规划和建设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既往成果主要集中在周诒春主校期间的 1914 年至 20 世纪 20 年代初,即由美国建筑师墨菲主持完成的校园规划和大礼堂等“四大工程”建设,以及 20 世纪 20 年代末在罗家伦任校长期间的新一轮大规模建设。而对处于这两个时期之间约 10 年的清华校园建设情况则多被一笔带过。本文通过发掘中外历史档案并结合实测图纸等史料,摹画出这一时期清华校园建设的背景、发展及重要建筑物建设概况,指出这一时期的建设虽相对而言规模甚小,但完善了此前墨菲规划的内容,并为此后清华改为国立大学的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基础。
    15  梁思成与《营造法式注释》*——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
    王贵祥
    2021(2):31-45.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2007
    [摘要](634) [HTML](0) [PDF 6.43 M](2477)
    摘要:
    宋李诫《营造法式》在很长时期内,是一部无人能懂的天书。中国营造学社为这部书的研究制定了计划, 梁思成等先生加盟学社后,先从清式营造法入手,撰写出版了《清式营造则例》,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之初步。进而探索宋式建筑,从辽、宋及唐代建筑遗例开始,经十数年实例考察与探究,完成《中国建筑史》。后进一步展开 《营造法式》研究,在十分艰难的外部条件下,梁思成先生仍在辞世之前基本完成《营造法式注释》上下册基础文本。上卷初版于 1982 年,全书出版于 2001 年,为世人学习古代典籍《营造法式》,奠定了具有重大突破性的研究基础。
    16  南禅寺大殿重建背景、材分营造制度分析及建筑像设空间布局研究
    张荣,王一臻,王麒,李玉敏
    2022(2):5-23.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2001
    [摘要](632) [HTML](0) [PDF 6.12 M](708)
    摘要:
    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 文章梳理分析了唐建中三年南禅寺大殿建筑与像设重建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笔者团队对南禅寺大殿建筑、像设进行了全面而精确的数字化测绘勘察。通过解读南禅寺大殿建筑的实测数据,发现了南禅寺大殿斗栱单材、足材材厚不同的做法,推断出南禅寺大殿的材分、营造尺以及建筑的营造模数和建造逻辑。本文同时对大殿建筑、像设的空间布局进行了测量分析,提出基于视线控制的唐代佛殿建筑像设布局之“高三距五猜想”。在对比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后,本文最终对中晚唐时期佛殿建筑像设营造逻辑与南禅寺大殿的价值进行了总结。
    17  《营造法式·附录》读补*
    王贵祥
    2021, 2(1):19-29.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1003
    [摘要](616) [HTML](0) [PDF 2.33 M](2329)
    摘要:
    本文以石印丁本《营造法式》书末附录为基础, 并搜集附录所遗史料,加以梳理排列。对《营造法式》作者李诫家世及生平,石印丁本《营造法式》的保存、传抄情况,陶湘《识语》中所提其综合诸版所出版《营造法式》 之版本依托情况,及傅熹年《营造法式合校本》所依托版本情况,分别列以表格。并结合陶湘《识语》等,对当下学界有关《营造法式》作者名称究为李诫、李诚之辩,增加一点资料。
    18  奉国寺大殿与辽、宋、金时期殿阁用材分析*
    王贵祥
    2020(1):40-52.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07
    [摘要](585) [HTML](0) [PDF 2.68 M](1867)
    摘要:
    通过已经发表的辽、宋、金建筑实例测绘资料数据,可以了解现存辽、宋时期遗构的斗栱断面高度,并可初步了解这一时期诸殿阁之材分制度所用材广尺寸。基于古人“以材为祖”的概念,依据已知的材分等级知识,以及这些殿阁斗栱所用材之广,或可以粗略地反算出这些建筑可能的用材等级,并进一步推测出其可能的用尺长度。本文根据奉国寺大殿所用材广尺寸,尝试推算出奉国寺大殿的可能用尺,再以其材分之值及用尺之长,结合大殿各部分实测尺寸,以期初步厘清大殿可能的原初设计尺寸及重要构件材分关系。此研究对 10 世纪中叶至 12 世纪间所建诸木构遗存的可能用材等级与用尺长度,做了一个推测性的探讨,希望对这一时期的古代建筑可以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19  梁思成与林徽因抗战期间在昆明的建筑活动*
    钱毅
    2021(2):104-116.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2012
    [摘要](577) [HTML](0) [PDF 8.87 M](923)
    摘要:
    1938 年至 1941 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梁思成、林徽因以昆明为基地,克服了巨大的困难,率领中国营造学社复社,继续中国古建筑调查与研究工作。同时,完成了云南大学映秋院、昆明市郊龙泉镇自宅等几处建筑设计实践。 在这些建筑活动中,梁思成、林徽因前所未有地对地方民居建筑投入特别的关注,关注其价值及其在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的借鉴意义。
    20  清代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研究90年——纪念样式雷图档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90周年
    何蓓洁
    2020, 1(1):136-146.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14
    [摘要](572) [HTML](0) [PDF 3.80 M](1672)
    摘要:
    自 1930 年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等抢救性购存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并展开整理研究至今,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的研究已走过 90 年的历程。为裨益相关研究深化发展,本文勉力综罗相关资料,回顾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的研究历程,呈现前贤以此探索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方法与理念的思想轨迹,汲取宝贵学术思想和经验,藉以纪念样式雷图档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90 周年。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