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康熙《皇城宫殿衙署图》解读(中)*
    王其亨,张凤梧
    2021, 2(1):4-18.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1002
    [摘要](1835) [HTML](0) [PDF 3.49 M](4065)
    摘要:
    康熙八年(1669)《皇城宫殿衙署图》是现知最早的有关古都北京皇城建筑布局的皇家舆图。1934 年刘敦桢先生在国立北平图书馆获见该图,惊叹为推求北京皇城宫苑明清交替之状不可或缺的稀有秘笈。旋因避祸战乱,该图自 1935 年 11 月后历尽坎坷,辗转流徙,直到 2008 年方现身台北故宫博物院展览,学界长期无缘利用,滞碍了相关研究。2013 年天津大学幸获高仿复制版,大量细节得以认知。为裨益学术,便于利用,本文综罗相关文献,谨以发现、流转、诠读、歧见、新识诸项,概略归纳有关该图的研究心得,奉呈并叩教方家。
    2  忧伤与欢愉——圣卡塔尔多公墓与布里昂墓园
    青锋
    2020, 1(1):159-167.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16
    [摘要](1473) [HTML](0) [PDF 3.57 M](2141)
    摘要:
    在完成了布里昂墓园的设计之后,卡洛 · 斯卡帕曾提到他为摩德纳一个墓地项目所做的设想,这个项目很可能就是后来阿尔多 · 罗西通过竞赛获胜并建造的圣卡塔尔多公墓。作为罗西最典型的设计,摩德纳墓地展现出的死寂氛围与德 · 基里科的形而上学绘画之家有强烈的相似性。本文首先分析了这种相似性现象的理论内涵。本文指出摩德纳陵墓的“死寂”氛围强烈地体现出现代性中二元论带来的分裂与困境。与之相反,卡洛 · 斯卡帕的布里昂墓地所展现的则是一种平和与欢愉的气质,本文将借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理论中汇聚与安居的理念来讨论斯卡帕设计的特殊意义。最终,文章提出,卡洛 · 斯卡帕的作品实际上提供了应对二元论困境的一种解答,也就是通过对存在及其源泉的尊重,来对抗缺乏价值基础的忧伤与荒芜。
    3  故宫本《营造法式》图样研究(五)*——《营造法式》平棊形制及彩画探微
    陈彤
    2020, 1(1):79-100.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10
    [摘要](1449) [HTML](0) [PDF 13.06 M](2936)
    摘要:
    本文通过精细复原故宫本《营造法式》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所载平棊小木作和彩画图样,结合制度和功限的相关记述,对《营造法式》平棊图样的绘制特点及平棊的形制、彩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4  康熙《皇城宫殿衙署图》解读(上)*
    王其亨,张凤梧
    2020, 1(1):8-19.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04
    [摘要](1443) [HTML](0) [PDF 10.50 M](3462)
    摘要:
    康熙八年(1669)《皇城宫殿衙署图》是现知最早的有关古都北京皇城建筑布局的皇家舆图。1934 年刘敦桢先生在国立北平图书馆获见该图,惊叹为推求北京皇城宫苑明清交替之状不可或缺的稀有秘笈。旋因避祸战乱,该图自 1935 年 11 月后历尽坎坷,辗转流徙,直到 2008 年方现身台北故宫博物院展览,学界长期无缘利用,滞碍了相关研究。2013 年天津大学幸获高仿复制版,大量细节得以认知。为裨益学术,便于利用,本文综罗相关文献,谨以发现、流转、诠读、歧见、新识诸项,概略归纳有关该图的研究心得,奉呈并叩教方家。
    5  山西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内檐彩画复原研究*
    蒋雨彤,李路珂,赵令杰
    2021, 2(1):58-75.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1007
    [摘要](1244) [HTML](0) [PDF 3.37 M](3502)
    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山西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的内檐彩画。文章基于 2015—2017 年间的数次实地勘察和高清数字化影像采集,全面记录彩画的现状信息,辨析和梳理该殿宇内檐现存的彩画样式及壁画中建筑形象上的色彩装饰,并从纹样形制、施绘色彩两个角度总结其特征及与 《营造法式》“彩画作”相关部分的关联。并以复原性摹绘的方式,试图尽可能还原开化寺大雄宝殿内檐各构件及整体彩画的理想效果。
    6  天地圆方塔像合一——应县木塔室内空间与塑像群构图比例探析*
    王南,王卓男,郑虹玉
    2021(2):71-94.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2010
    [摘要](1210) [HTML](0) [PDF 10.75 M](2341)
    摘要:
    应县木塔各层皆设有塑像,目前仍存 26 尊,整座木塔仿佛一座沿垂直方向层层垒叠的立体佛寺。木塔的室内空间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乃是为各层塑像“量身定做”。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应县木塔的建筑和各层塑像 (包括首层壁画)进行测绘,结合对测绘图的几何作图与实测数据分析,发现并指出: 第一,应县木塔各层的室内空间与塑像群之间,有着极其清晰的构图比例,尤其体现在各层层高与佛像高度的比例关系上。 第二,木塔每层塑像群内部,各像之间也存在清楚明了的比例关系。 第三,全塔 26 尊塑像几乎每一尊塑像自身也有着十分经典的构图比例,并且按照不同类型有着明晰的规律。 第四,木塔三、五层佛像通高之和,二、四层佛像通高之和,与首层大佛通高呈 3∶4∶5(即“勾三股四弦五”)比例关系,并与各层像设布置所反映的佛教教义、仪轨契合。第五,木塔首层大佛通高不仅是各层佛像通高的模度,也是木塔建筑的模度之一,等于木塔总高(不含台基) 的 1/6。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总结出应县木塔室内空间与塑像中运用最多的几种经典比例,包括 、3∶2、5∶3(或 8∶5)以及9∶5,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诸如《周髀算经》《营造法式》等古代文献所载“圆方图”“方圆图” 等所反映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周易》中的“参天两地而倚数”“九五之尊”等观念;并且很可能与佛教密宗的 “曼荼罗”图式、西方的“黄金分割比”等有所关联,值得深入探究。
    7  日本木作技术书《镰仓造营名目》中的禅宗样斗栱构成与设计方法(其一):与《营造法式》的比较研究
    坂本忠规,包慕萍
    2020, 1(1):101-112.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11
    [摘要](1194) [HTML](0) [PDF 6.16 M](3599)
    摘要:
    本文以 13—19 世纪镰仓建长寺木匠世家河内家族流传下来的建筑技术书籍《镰仓造营名目》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其中记述的禅宗样斗栱的构成与设计方法,继而将其与中国建筑技术书《营造法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最终确认了中日均有以栱木尺寸为基准单位进行设计的做法, 而使用等距控制线以及使用椽子尺寸为基本尺寸单位等做法为日本改进之后的日本化技法。
    8  两宋时期苏州瑞光塔的修缮工程*
    王书林
    2021, 2(1):76-85.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1008
    [摘要](979) [HTML](0) [PDF 2.44 M](2562)
    摘要:
    苏州瑞光塔是南方地区宋代建筑研究的重要实例, 其建造时间为北宋景德元年至天圣八年(1004—1030)。不过,从瑞光塔现存建筑形制分析,其塔基、铺地、柱额、 铺作、天花、壸门样式等都存在后世维修的痕迹。通过整理瑞光塔的建造和维修历史,观察维修痕迹和构件叠压关系,梳理建造逻辑,可确定瑞光塔在两宋时期经过了北宋宣和和南宋淳熙两次较大规模的修缮工程,且两次修缮因出资者和修缮目的不同产生了修缮位置和修缮方式的差异。
    9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图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提供
    2020, 1(1):173-176.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18
    [摘要](945) [HTML](0) [PDF 7.69 M](2404)
    摘要:
    10  略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媒介——从萃赏楼烫样残片谈起*
    刘畅,李越,刘仁皓,文雯
    2020, 1(1):20-30.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05
    [摘要](909) [HTML](0) [PDF 5.84 M](1958)
    摘要:
    本文聚焦 2019 年故宫博物院宁寿宫萃赏楼保护工程期间发现的烫样残片,通过结合萃赏楼建造历史背景, 分析烫样残片的材料工艺和形式特点,推测其原始使用语境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展开讨论烫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媒介——木样、烫样、图样、术语——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能够反映出的清代宫廷建筑设计工作的运行模式、规则和行业特点。
    11  从地栿做法看中国古代木构技术的特色
    张十庆
    2021, 2(1):46-57.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1006
    [摘要](908) [HTML](0) [PDF 3.14 M](2601)
    摘要: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技术发展进程中,柱脚构造做法始终是一重要节点,而柱脚构造做法中,地栿又是一重要而关键的构件。本文以柱脚构造做法的线索,梳理辨析地栿及其关联构件的性质、特色,探讨柱脚构造做法的相关问题及其在木构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并希望以此特定视角,认识中国古代木构技术发展的特色。
    12  北京私家园林研究再补*
    贾珺
    2021, 2(1):86-99.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1009
    [摘要](897) [HTML](0) [PDF 2.46 M](2971)
    摘要:
    北京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 历史上盛极一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考证,对明清时期的 26 座北京私家园林作进一步的探究,梳理新的园史沿革资料,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园林布局、造园意匠作更多的分析。
    13  南禅寺大殿重建背景、材分营造制度分析及建筑像设空间布局研究
    张荣,王一臻,王麒,李玉敏
    2022(2):5-23.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2001
    [摘要](897) [HTML](0) [PDF 6.12 M](896)
    摘要:
    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 文章梳理分析了唐建中三年南禅寺大殿建筑与像设重建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笔者团队对南禅寺大殿建筑、像设进行了全面而精确的数字化测绘勘察。通过解读南禅寺大殿建筑的实测数据,发现了南禅寺大殿斗栱单材、足材材厚不同的做法,推断出南禅寺大殿的材分、营造尺以及建筑的营造模数和建造逻辑。本文同时对大殿建筑、像设的空间布局进行了测量分析,提出基于视线控制的唐代佛殿建筑像设布局之“高三距五猜想”。在对比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后,本文最终对中晚唐时期佛殿建筑像设营造逻辑与南禅寺大殿的价值进行了总结。
    14  梁思成与《营造法式注释》*——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
    王贵祥
    2021(2):31-45.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2007
    [摘要](846) [HTML](0) [PDF 6.43 M](2736)
    摘要:
    宋李诫《营造法式》在很长时期内,是一部无人能懂的天书。中国营造学社为这部书的研究制定了计划, 梁思成等先生加盟学社后,先从清式营造法入手,撰写出版了《清式营造则例》,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之初步。进而探索宋式建筑,从辽、宋及唐代建筑遗例开始,经十数年实例考察与探究,完成《中国建筑史》。后进一步展开 《营造法式》研究,在十分艰难的外部条件下,梁思成先生仍在辞世之前基本完成《营造法式注释》上下册基础文本。上卷初版于 1982 年,全书出版于 2001 年,为世人学习古代典籍《营造法式》,奠定了具有重大突破性的研究基础。
    15  《营造法式》栱长构成及其意义的再探讨
    张十庆
    2022(1):4-10.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1001
    [摘要](846) [HTML](0) [PDF 2.00 M](1472)
    摘要:
    基于已有讨论,学界对《营造法式》栱长制度及其构成关系的认识得以逐渐清晰,然在令栱构成这一问题上仍存疑问。本文试图基于斗型与斗纹的关联性,在更广视野下寻找线索和答案,对《营造法式》栱长构成及其意义再作探讨。
    16  应县木塔平面丈尺假说:从1933年的旧照谈起*
    李泽辉,赵寿堂,李沁园,李大卫,徐扬,陈彤,刘畅
    2021(2):56-70.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2009
    [摘要](819) [HTML](0) [PDF 6.02 M](1433)
    摘要:
    本文从中国营造学社老照片所反映的应县木塔三层平坐处构造现象出发,通过研读、统计、比较现有最为详尽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和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实测数据,对应县木塔各层平面丈尺、侧脚及整体设计规律展开分析,并提出了一套不同于现有研究成果的新假说:一, 营造尺长约 306 毫米;二,平面设计以各层每面面阔为计算要点,明层一至五层每面面阔非完全均匀递变,依次为 31.2 尺、30 尺、28.8 尺、27.6 尺、26 尺; 三, 明层五层设计上有一定“独立性”,每面面阔及开间设计均为整尺; 四,各明层立柱均有侧脚,平坐除四层外均有侧脚,与平坐柱内收配合共同实现木塔逐层面阔递减设计。
    17  《大壮室笔记》堂室格局研究的重要意义及近期探索*
    王晖,郑玥,叶佳成
    2021, 2(1):30-36.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1004
    [摘要](810) [HTML](0) [PDF 2.28 M](1747)
    摘要:
    刘敦桢先生《大壮室笔记》等系列论文所论述的周制“前堂后室”格局的延续性问题,是隐含在建筑史中的一条内在线索,对研究礼制影响下建筑形态的演化有重要意义。结合相关史书记载和近年来的考古成果进行延伸考察,笔者推断堂室格局及其功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分化,出现了“前后殿、东西堂”的组合形制,而在主殿 (前殿)内部及士大夫住居的“厅事”等礼仪空间中仍见维持旧制。
    18  《营造法式》转角构造新探*
    喻梦哲,惠盛健
    2022(1):22-35.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1003
    [摘要](787) [HTML](0) [PDF 3.18 M](946)
    摘要:
    学界关于《营造法式》转角做法的考察多停留在实例比对的定性研究阶段,对文本信息反映的空间构造与数理关系则较少推导。本文围绕《营造法式》“功限”部分记载的大量角内构件长度数据,通过作图分析其具体所指 (是实体长还是投影长,是边缘长还是中线长),进而反证李诫的数据录述逻辑。通过角内空间容纳角昂、角梁、衬角栿等构件的能力,证明大角梁斜置是《营造法式》默认的结角方法,并对殿阁与厅堂构造的山花处理、角梁收尾等内容展开对比考察,从而在分析文本所录构件长度数据的基础上,尝试深化对北宋官式建筑结角规律的认识。
    19  《营造法式·附录》读补*
    王贵祥
    2021, 2(1):19-29.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1003
    [摘要](744) [HTML](0) [PDF 2.33 M](2665)
    摘要:
    本文以石印丁本《营造法式》书末附录为基础, 并搜集附录所遗史料,加以梳理排列。对《营造法式》作者李诫家世及生平,石印丁本《营造法式》的保存、传抄情况,陶湘《识语》中所提其综合诸版所出版《营造法式》 之版本依托情况,及傅熹年《营造法式合校本》所依托版本情况,分别列以表格。并结合陶湘《识语》等,对当下学界有关《营造法式》作者名称究为李诫、李诚之辩,增加一点资料。
    20  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天花、藻井研究*
    杨怡菲,李路珂,席九龙
    2021, 2(3):50-67.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3006
    [摘要](744) [HTML](0) [PDF 8.83 M](1001)
    摘要:
    本文以山西芮城永乐宫的元代天花、藻井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 2018 至 2019 年间清华大学进行的实地勘察和三维激光扫描数据采集,记录永乐宫元代小木作的现状信息,分析永乐宫天花、藻井的形制与结构特点及设计尺度规律,并通过比较研究总结永乐宫实例在木构藻井发展脉络中的位置和价值。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